当今的大学生更加懂得如何推销自己,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收到的大学生简历大多经过精心设计,且厚厚的一扎。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想当年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的工作靠分配,不用也不会想着在人才市场上推销自己,分配工作时如需提供简历,就是简简单单一张纸。大学生懂得更好地包装自己和展示自己,说是时代的进步,一点不为过。
然而,好事过了头便成了坏事。近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为了更好地找工作或者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在简历造假上动起了脑筋,如没当过班长,说是当过班长,没当过系学生会主席,说是当过系学生会主席,等等。他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殊不知造假的人一多,用人单位就很容易看出破绽,不用到学校核实就知道是造假:一个班级怎么会同时有几个班长,一个系怎么会同时有几个学生会主席?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无论就业形势怎么严峻,无论出于什么“正当”的理由,简历造假都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应予以坚决反对。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诚信是其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尽管社会还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但大学生应该具备道德上的自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社会不良行为,为自己也为社会的诚信度加分。
值得一提的是,简历造假还有法律风险。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有捏造、隐瞒事实等欺骗行为的,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如退回大部分薪水,取消不应享有的福利待遇。上海已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有个人用假学历在外资企业找到了工作,一直干到了高管,学历造假的事情败露后,不仅被公司开除,还被法院判决退回了大部分收入。
包装重要,里面的真货更重要。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都设有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他们可谓火眼金睛,往往能从厚厚的简历里面看出最为关键的几条,如是否有相应的专业实习经验,岗位胜任度如何等,而对其他资料仅作参考甚至忽略不计。并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在乎是否当过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经历,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关键是看岗位的胜任度和文化的认同度。
真货靠平时的积累。想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若当不上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毕竟岗位有限),可以参加甚至组建学生社团,可以参加甚至组织校内外的公益服务活动。想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提前寻找相关岗位的实习或兼职机会,可以参加一些实务培训,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只要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不用担心用人单位不识货,他们“阅人无数”,他们看包装,更看包装里面的真货。